現在,我們已經有了吃吃記帳的產品發想、人物誌 Persona、使用者故事 User Story,和顧客旅程地圖 Customer Journey Map,還有流程圖 Flow Chart。
在進入正式開發前,我還有一個任務--設定最小可行性產品 (Minimum Viable Product)。
相信大家都有體驗過,自己花很多時間做一個東西,最後發現跟對方想要的內容天差地遠的情況。
我想是因為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是複雜的,在沒有實體的東西查看的情況下,對成品的理解只存在彼此的想像裡,很難完全的達成共識。或者,有時候我們概念想得很美好,但實際做出來的成果,無法達成最初的期望。
因此,為了避免資源和時間的浪費,我們可以先做出具備基本功能的模型,進行價值與使用的測試,確認開發的方向是否正確。等確認可行後,再逐漸地增添、完善這個產品。
而對我來說,我需要 MVP 來幫我確認初步產品的「邊界」在哪裡。因為作為獨立操作 no-code 工具的開發者,技術問題通常需要大量時間研究解決,一次開發太多內容,想要盡善盡美,會是很大的負擔。為了妥善的利用時間,我需要區分「must have」和 「good to have」的內容,先以核心的功能為主要目標。
為了確認 MVP,我又更新、檢查了所有使用者故事。在九個基礎故事中,我選出三個最核心的故事來拆解,其他我認為「錦上添花」的故事就先暫時放在一邊。
這三個 EPIC 總共拆出了七個功能,和他們各自的User Stories,參考圖片如下。
我也利用了紅色標籤,把屬於 MVP 的故事標注出來。
對於要選擇哪些故事納入 MVP,我的考量如下:
是否對使用者產生最大的價值
我必須斟酌,這個功能是必要的嗎?如果沒有這個功能,是不是大多數的使用者都會感到不滿、不方便?
在這樣的自我詢問下,我篩選出最重要的基本功能,像是紀錄飲食、計算熱量等。而像最開始我很想做的「超加工食物提醒」,就是一個非核心的功能,可以後續再做決定。
服務的穩定性和成本
除了使用者的需求,我也考慮了技術的實現問題。
舉例來說,我很希望使用者可以拍照食物來代替飲食紀錄,這是最小摩擦力的設計。可是考慮到能辨識照片的 AI 模型並不是很多,有些不是很準確,而且運行模型可能會消耗大量 token,導致成本增加。
因此,我後來選擇把最基礎、最穩定「文字輸入」變成 MVP,而照片和語音輸入,列為後續迭代的範疇。
是否會影響服務流程
當我在考量是否要納入某個故事為 MVP 時,也要確認它在整體流程上的位置。
像是「設定紀錄飲食的提醒」是很貼心的服務,但一來不是每個使用者都需要提醒,二來我擔心有技術上的困難(定時觸發功能是要設定在 Line 還是 Bot 上?如何記錄每個使用者不同的提醒需求?),因此我檢查流程圖,確認跳過這個步驟,並不會影響我後續的流程,就可以安心地把它放在後續迭代的範圍。
在前面幾篇文章中,我提到對於「查詢歷史紀錄」這一功能的困惑--個人覺得有這項功能會很好,但是在技術上一直想不到該怎麼用 no-code 工具實現:是把 Line Bot 的對話紀錄拋到 Airtable 上,再建立一個網站給使用者查詢嗎?或是串 API 到 Notion,給每個使用者建立單獨的頁面去查看?總之我絞盡腦汁,都想不出一個效果好,又不需要寫程式的解決方案。
後來朋友提醒我,這真的是一個必要的功能嗎? 我回過頭來查看使用者故事,並認真思考了 MVP 之後,發現我根本不需要煩惱這個問題,因為這並不是最核心的需求。想通之後,覺得放下心中的大石頭,安心的把重點轉移到其他功能上。
有了明確的 MVP 範疇後,我也同步更新了我的 Jira,設定了一個 MVP 的標籤。
那麼到這邊,第一階段的產品的發想與規劃基本上就完成了。接下來,我要進入第二階段--產品的開發,開始設定吃吃記帳的 Bot 。